语文组 朱璐
2013年10月19日,贵阳一中举办了“三地十校”同课异构活动,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有这样的一次学习机会,并在一中遇到了高中班主任,高中语文老师和高中同学。
同课异构活动以往有之,但此次的新颖之处在于将上海、贵阳、毕节三个不同发展程度区域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同台展示。让我们体会到当前中国教育特别是贵州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。
此次语文组的三位教师分别是来自上海育才中学的姜曙华、贵阳一中的邓代丽和毕节一中的张伊尹,上课的篇目是朱光潜先生的《咬文嚼字》。第一位姜老师的课强调对文本的深层解读,不华丽,不煽情,却朴实无华,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,没有旁征博引,没有故作矫态,原汁原味,不为表演而上课。第二位邓代丽老师的课注重情感的铺垫和气氛的渲染,学生能够投入情感,邓老师之前也集一中语文组几十位教师的智慧于一身,精心打磨,群策群力,但反复雕刻的精品反而失去了一份原始的自然,过多的情感调动却失去了心境的平和。第三位张老师的课比较寻常,但导入选用了故宫博物院赠与公安部门锦旗上的错字,和标题咬文嚼字的标题有所偏差。张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,但文本分析之后的炼字环节时间偏长,场面热闹,却有失控制。这也造成了拓展有余,解读不足,喧宾夺主。
最为出彩之处在于贵阳一中语文组组长吴孝林的点评。吴老师没有溢美之词,直指各自存在的软肋,字字珠玑,针针见血。针对课堂本身,而少了一份客套和奉承。
最后,来自上海的语文特技教师李强做了点评。李强老师的点评有深度,很专业,没有停留在基本的教态、板书和普通话等浅层次的表面,而是从课程设计的环节和内容上入手。比如张老师导入的争议,和几个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。李老师认为第一种境界是学生回答,老师说好。第二种层次是学生回答,教师评价中肯。第三种境界是学生回答,学生精彩评价。李老师还强调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,加强诵读,少讲理论,融入生活,深入思考。李强老师还讲了上海育才的教育模式,老师们十分“吝啬”,以学生自学为主。上海育才的老师获得学生的掌声不足为奇,学生获得学生的掌声才是生命课堂的真谛。
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,不学习不知自己上课差。原来我的教学只顾自己滔滔不绝,没发现学生的被动和消极,现在才发现学生的学高于老师的教。本次观摩学习受益匪浅,感触良多。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在今后的课堂中,我会学习和借鉴榜样的亮点,并不断完成自我之否定,真正还原课堂的本质,把学生的掌声还给学生。